做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每个政协委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区政协要求政协委员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精品意识、拓宽收集渠道,继续秉承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努力为“十四五”开局起步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在打造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首善之区”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2021年度社情民意信息报送参考选题及说明
(一)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的核心抓手,牢固树立“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意识,把能调动的资源、能使用的资金优先向项目倾斜。加强政策研究,敏锐捕捉上级政策性资金投向,切实提高项目谋划水平,不断完善项目储备库,稳步提高项目储备总量和质量,努力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储备格局。
培育提升消费水平。围绕打造中心城区“龙头”,持续繁荣核心商圈。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导向,加快促进旅游、研学、康养、家政、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谋划布局商业综合体,打造新的消费高地。培育发展新兴消费业态,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积极推进网络零售、在线教育等线上消费。积极挖掘乡村市场潜力,大力包装推广特色农产品,尽可能多的上架“三门峡原产地旗舰店”,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服务提振实体经济。深化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百县提升行动和“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聚焦我区各类市场主体,从加大金融保障、减轻企业负担、提升企业服务等方面给予长效支持,认真落实政银企对接和集中授信活动成果,精准开展“回头看”,着力消除痛点、化解难点、疏通堵点,帮助企业解困舒难。倡树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培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全力培育优势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充分发挥“大员招商”的优势和决定性作用,综合运用资本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聚焦“新基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和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紧盯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争取招引一批符合产业定位、有扩张意愿、有投资布局的头部企业。
加快制造业升级换代。大力发展数字产业、智能产业、绿色产业等新经济,探索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扎实推进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努力在产业链打造方面实现新突破。发挥核心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易事特5G+科创园二期、锐意泰克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后续建设。实施“三大改造”项目,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大力开展“百园增效”行动,处置“僵尸企业”,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厂房及配套建筑,为先进产能腾出空间和容量。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中流砥柱精神、大坝精神等时代价值,加快推进中流砥柱博物馆、沿黄铁路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黄河文化豫西展示台。加快推进万亩生态梯田和万亩药木园建设,完善提升贾庄知青园、东坡文化小镇、交口龙泉乐园等乡村旅游项目,积极开辟集城郊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怀旧感悟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新板块。做好沿黄旅游资源整合包装,深度开发“一日游”精品线路,推出民俗体验游、亲子游、研学游等旅游产品,全力打造全季旅游新品牌。
(三)统筹推进城市建管,打造精致幸福家园。
接续实施旧城改造。强力推进前进、湖滨、车站、会兴四个街道9大片区以及春秋路、会纺路、经一路等8条道路的征收工作。全力做好工业、仓储物流企业搬迁处置工作。
有序推进城市提质。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大标准化改造老旧小区工作力度。积极助力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大力推进老旧房屋建筑节能改造,有效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不断完善城市“新基建”,做好5G基站建设协调保障工作。加快推进工业园区会兴片区排洪工程,彻底解决雨季泥水入市顽疾。
系统优化城市治理。推进城市精细化、法制化、标准化管理,健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变,增强城市治理效能。实施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常态化开展打非拆违行动,持续改善占道经营、马路市场等问题。建立完善物业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推动“三无”小区物业全覆盖,补齐社区治理短板。强化物业服务企业监管,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全力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努力增加“高”“新”“特”“优”农产品供给,进一步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质扩量行动,开展创建省级示范社、市级示范社活动,进一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万公斤以上。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开展“变废为宝、美化家园”行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突出抓好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积极打造“四美乡村”示范村、“五美庭院”,带动村容村貌全面提升。积极开展传统村落风貌、风俗、风物保护,提高乡村吸引力,积极开展创建省级传统村落活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守好脱贫攻坚胜利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重点关注农村低收入人员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积极防范化解各类返贫风险,确保脱贫成色只增不减。抓好扶贫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建设,实现产业快速覆盖向长期稳定发展,带动群众增加收入,以乡村振兴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五)持续深化生态建设,筑牢绿色发展基底。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积极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加快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为主体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服务保障工作,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做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河道水域、岸线和湿地生态治理,坚决遏制非法排污、养殖、采砂等活动。深入实施“山长制”,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大修复治理矿区力度,守住沿黄生态底线。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严格餐饮油烟、施工扬尘、燃煤散烧等污染管控,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步上升,让“湖滨蓝”成为“常态蓝”。深入实施“四水同治”,突出抓好国控省控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质量达标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抓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深化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加强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控新增土壤污染。继续推进“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从严从重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积极推进节能降碳。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推广使用环保节能装备和产品,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围绕“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提高一般工业固废、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水平。坚持节能减排与生态扩容并举,全面落实“林长制”,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做好涉企收费清理工作,确保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根,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深化投融资改革,支持国有平台公司发展壮大,提升融资能力,助推产业升级。巩固扩大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不断集聚创新要素。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实施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创新龙头企业牵头承担科研任务和科研专项。更加注重人才关键作用,持续落实人才引进“1+8”系列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培育创新驱动的源头活水。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重复、变相和违规审批,广泛推行告知承诺制。加快完善政务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强力推进“一门”“一窗”工作,不断深化“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加快数据联通归集共享、有序开放和应用,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掌上可办”。落实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引导市场主体恪守契约精神。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七)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持续加强社会建设。
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健全完善防控体制机制,动态调整防控措施,认真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做到“人、物”同防。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提高风险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强化物资“战时”储备,坚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有效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防失业等政策措施,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普惠性、均等化。加快推进科创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培育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发展基础平台经济、宅经济等新就业形态,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岗位供需对接平台,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确保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深入实施教育扩容。实施“健康湖滨”行动,加快完善区级医疗服务体系,打造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加快“两馆”功能完善及数字化建设。深化殡葬制度改革,启动公益性公墓项目。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统筹做好困难群众、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服务保障工作,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认真排查化解企业、金融机构、融资平台等方面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动“双预防”体系建设重点领域全覆盖,切实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加强国防教育、人民防空,积极争创新一届全省双拥模范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平安湖滨建设,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百姓安宁。
打印